板塊位移

文/蔡姈燕 <林玉女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正處在文化<決裂與聚合>的震央

任何藝術流派都會從某一種社會現象的漩渦中興起,任何人都會跟著游走過去,能夠經過衝擊後留下來的,就不再屬於任何流派,而是屬於他自己。

<本位新發>的李錫奇,<內在風景>中的楊識宏,<人性符碼>的蔡志榮,<植物人˙動物人>的傅慶 豊,<也輕也重>的沉思者陶文岳,<掠影自在>的林偉民。他們在2004年美國曼哈頓四五六畫廊及紐約林肯中心考克畫廊的板塊位 移I,到2005年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板塊位移II,聯合展出了台灣繪畫在現代主義沖刷下,老中青三代的沉積層,在一個精神版塊衝撞的時代切面中, 保留著仍屬於個人的經驗的轉化,這種[想像的視域],在平面空間裏讓人也能感受到內在多樣的相關性與連續性,這是一種詩意的擺蕩。呈現出所謂思想的東西, 仍然可以在畫面上成為實在,而創作的任何實在都是一種感知的神秘。他們堅持著<真正的真實是在時間之外>,是在媒體科技同時壓縮了的時間與空 間之外,在無限求新求快的都市叢林中,他們仍然相信著夢想。

以後現代觀點認識論中的自我定義為中心面相,這種自傳架構返回到原欲的關係。那麼藝術家一生追求的是甚麼 ? 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在於創造性的生命,因為找到的問題比答案還多。藝術家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解決各種問題;情緒、張力、平衡、結構、色彩、衝突等等。 按照自己的概念,找到夢中的現實。這個現實是建基在過去,也同時在架構未來,這是個一生不能停止的築夢工程。

並且容許失去的現實—過去的自己,決裂與聚合再換個面貌走出來;相信夢想,是創造前的混沌狀態,是自由位移、任意漂泊的地方。藝術就是不要讓我們的靈魂成了廢墟。

地球科學專家解釋,板塊天天擠壓移動,只要有地震就有位移,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造成應力場的改變,將影響下一次地震的範圍。世界的文化、經濟應力場也正由 大西洋時代進入太平洋時代,而無論是文化、經濟或是政治上,台灣我們正處在東亞<決裂與聚合>的震央。

我們需要時間的寬容,空間的寬容,心理的寬容。
精神板塊位移中,一種低限藝術,一種慢的哲學。
我們需要夢想。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