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里的冒险家

文/梁克刚 2015/05/22

傅庆豊先生表面看起来儒雅文弱,其实却像极了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狂想并且内心拥有某种笃定信仰的冒险家。第一次见傅先生是在法国的巴黎,他专门开车来接我和元典美术馆的投资人谷燕女士到巴黎奥维尔小镇去参观他在法国的工作室。离开拥堵喧嚣的巴黎,奥维尔小镇静谧安详,村边的乌鸦麦田似乎还是梵高曾经描绘过的样子,就连麦田中曲折的黄土小径都似乎没有丝毫改变,村里的教堂与梵高画中的那个教堂完全一致,傅先生还顺便带我们去拜谒了村中墓地里安息的梵高兄弟。我不由得在想,是什么样对艺术的崇敬和景仰才会让一位亚洲艺术家选择这位旷世天才最后安息的地方落脚,难道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对某种他所信仰的神圣事物的守望?

傅庆豊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在翻看他高中时期清逸脱俗的画作时我不由得时时惊异赞叹。在台北的大学毕业之后他毅然远赴重洋到世界现代艺术的首善之地法国巴黎求学深造,纵观他在巴黎留学时代的画作可以感觉到一位既有天赋才情又异常刻苦勤奋的年轻亚洲艺术家对于源自欧洲大陆一脉相承的古典与现代主义绘画经典的拜服与衷情,他如同万里迢迢前去朝圣并决定终身守护在圣地的信徒一样再也不愿意离开,他认真研习了众多神祗一样存在的古典及现代主义经典大师,疯狂地汲取着大师们的优点和特质。在他去欧洲早期的画作中可以看到毕加索蓝色时期弥漫的年轻人的忧郁,可以看到卢梭的神秘感,可以看到梵高的偏激与情绪,可以看到夏加尔的梦幻气质,可以看到莫迪里阿尼的浪漫与优雅,更是能看到很多超现实主义大家的气息。如果仅仅作为一个需要靠画画养家糊口的职业画家,我相信对于刚刚在巴黎学成之后的傅庆豊来说技能和功力已经足够应付这一切,但傅庆豊是个志存高远的艺术信徒,他怎么会仅仅满足于过过小日子而驻足不前呢?

在欧洲住了近二十年之后在2006年傅庆豊还有过一段在美国纽约短暂居留的经历,之前也因为有美国的绿卡而时常到访纽约。纽约的开放性、丰富性和涌动的能量也带给傅庆豊很多的启示和创作冲动。 2007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现当代艺术热潮的兴起,凭借一次受邀到北京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傅庆豊较早地介入到了北京刚刚蓬勃兴起的艺术现场,并很快成为频繁往来与巴黎、北京与台北之间的国际艺术候鸟。他始终对于文化大环境的变化感觉异常敏锐,他总是像一个探险家一样随时能够嗅出新大陆的气息并善于率先出发去尝试征服未知。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大陆法律法规的国际艺术游牧者却成了北京T3艺术区这个中国最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群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建起了条件优越的个人工作室,迅速成为在北京艺术圈中颇具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家。

在我看来,傅庆豊三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条线索,而且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个人艺术创作生涯中。我想尝试着用“平行、交叉、穿越”来进行一个框架式的概括,第一条线索“平行”是关于他对于西方古典与现代主义艺术经典的个人研习与再创造。整个过程前期可以看做是他学习西方绘画雕塑经典向各个他所喜爱崇拜的大师致敬的过程,在这个线索之下傅庆豊长期系统地研究和学习了他所衷情的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各个宗师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论、表现技法和个人风格。到了后期他已经可以很轻松地在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典流派的巅峰之间驾驭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向,其后期的较为成熟的作品水准与品相也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西方知名的在世现代主义大家,这个创作系统甚至可以看做是傅庆豊向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个人致敬,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个人对于整个西方艺术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其中尤以《脸谱》系列最具代表性,傅庆豊笔下的脸已经完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肖像”或者符号学意义上的“面孔”,他所绘制的脸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巨大的“脸”更像是傅庆豊构建的一个虚拟的国度,包含着大千世界、时间维度、东西文化、世间百态和人生思考,其技法和风格方面也充分汲取了后期印象派、立体主义、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和风格特质,杂糅而成一种与经典并行却又个性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这条线索自中学时代开始始终贯穿着傅庆豊的个人创作历程,及至近期以完全成熟,成为他庞大的创作体系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支柱。

第二条创作线索“交叉”的成果是傅庆豊的“老画新作”系列,这也与他长期在巴黎的寓居有关,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现代艺术家还是一位眼力独到下手果断的欧洲古董鉴赏家和收藏家。这也让他有机会无意中开启了一种与欧洲古代的艺术家隔空对话的方式,他时不时地在古玩市场里搜寻到一些有残损的十八、十九世纪老油画,首先他对这些老油画进行细致入微的专业修复,然后将个人的创作很好地融入原画中,使整个画面既有了新的变化和介入又看起来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也是一种与欧洲古典主义艺术深层的交流与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那些曾经被视为珍宝风光无限或是弃如敝履寂寥蒙尘而历经沧桑的古画在傅庆豊的手上焕发了新的可延续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画上所携带的所有信息和痕迹无形中都成了傅庆豊再创作的资源和材料。如果说第一条线索下他的创作更多地是基于对西方艺术体系崇敬的学习并希望穷尽一生与他所拜服的大师比肩的话,那么第二条线索中更加彰显了傅庆豊的另一种野心,那就是祈求穿过表象进入深层与西方艺术的核心问题进行短兵相接的碰撞。但这条线索其实也不仅仅始于巴黎的生活,从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傅庆豊作品中对于旧物拼贴的运用上就已经可见端倪。

2008年在巴黎附近的奥维尔市启动的“SIGN ME”雕塑签名行动艺术项目可以说体现了傅庆豊创作体系的第三条线索“穿越”。从这个项目的开始意味着他已经从一个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过渡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现实介入意识的当代观念艺术家。虽然“SIGN ME”所采用的大型艺术雕塑来自于傅庆豊一个长期研发延续的“变性人”系列作品,却突破了其较为传统的“博物馆艺术”的样式,成为在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艺术,同时所有邀约和参与的观众也都成为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被写在画在巨大雕塑之上的留言、签名和涂鸦都成为添加到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其中包含了国际政治、个人隐私、亲情爱情等等纷杂而有趣的各种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又会被艺术家最后用覆盖雕塑全身的彩绘彻底遮蔽起来而成为一种隐性的存在,最后只留存于业界和参与者口口相传的言谈之中,这是非常观念化的创作方式,这也是一直致力于达成完美视觉贡献的艺术家傅庆豊对于自身的挑战和对于视觉的反动。从这一刻,傅庆豊应该说已经完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艺术家向当代观念艺术家的嬗变,走出了书斋画室开始在更加广褒的时空中创造与世界相连与芸芸众生有关的艺术了。而这一切冥冥之中在1983年台北傅庆豊首次个展时邀约观众在脸谱作品上签名时就早已注定,只不过是他在等待自身完成他所需要的所有积淀后才择机发力而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将是傅庆豊先生艺术生涯的收获元年,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二十年的海外飘零;跨越三大洲二十几个国家的艺术游牧带给他坚实而深厚的积淀,所有的付出、艰辛和努力也终于到了收获和升腾的时刻!再次衷心祝愿傅庆豊先生今年的国际大型个展巡展计划一切顺利,能在全新的起点和更大更高的平台上纵横驰骋再创辉煌。

梁克刚
2015年5月22日于法国南部

 

liang

Liang Kegang 梁克刚

Beijing北京【SIGN ME/脸谱】策展人
Artiste、Critique d’art、Director of Yuan Art Museum
元典美术馆馆长、观念艺术家、艺术策展人、建筑师

 

You may also like